广州龙康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安徽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指引

日期: 2018-11-09 13:58:32

 

前言
为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大乡镇政府驻地和美丽乡村中心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编制组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方案>的通知》(皖办发〔2017〕27号)的要求,依据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结合我省具体情况,经调查研究,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安徽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技术指引》)。
本《技术指引》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总体要求;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4污水收集管网;5污水处理厂(站);6实施途径;7保障措施。
本《技术指引》由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发布实施,由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技术指引》在试行过程中,各地、各单位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及时反馈至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桐城南路363号,邮编230022),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发布实施: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主编单位: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目 录
1  总则 1
1.1  编制目的 1
1.2  适用范围 1
2  总体要求 2
2.1  规划统筹 2
2.2  建设要求 2
2.3  选址要求 3
2.4  污水治理要求 3
3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 5
3.1  技术选用原则 5
3.2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 6
4  污水收集管网 7
4.1  收集系统 7
4.2  收集原则 7
4.3  排水体制 8
4.4  污水管道 8
5  污水处理厂(站) 9
5.1  处理规模 9
5.2  水质标准 9
5.3  乡镇污水处理设施 9
5.4  中心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20
5.5  分户原位处理设施 27
5.6  附属设施与配套 28
6  实施途径 29
7  保障措施 30
7.1  组织保障 30
7.2  资金保障 30
7.3  技术保障 30
7.4  管理保障 30
附录A  污水处理厂规模预测参考 1
附录B  项目建设基础资料 2
附录C  技术术语 11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大乡镇政府驻地和美丽乡村中心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根据《关于印发<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方案>的通知》(皖办发〔2017〕27号)的要求和我省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专题部署,制定本《技术指引》,规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本《技术指引》可供有关部门和各级村、镇基层组织参考使用。
1.2  适用范围
本《技术指引》主要适用于安徽省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不适用于集约化养殖场、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及乡镇企业等生产污水的处理设施。

2  总体要求
2.1  规划统筹
2.1.1为实现合理规划、高效组织实施与有效监管,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2.1.2各地应按照《安徽省县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专项规划编制导则(试行)》(2016)的要求编制县域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注重与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协调,合理布局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2.1.3城市周边有条件的乡镇和中心村可纳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统一考虑,鼓励满足经济性要求的相邻乡镇和中心村共建污水处理设施。
2.1.4乡镇按总体规划设置的新区和工业园区应同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不纳入本《技术指引》范围。乡镇零星生产废水经预处理达到《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标准,方可排入乡镇生活污水处理收集系统,但不得超过乡镇生活污水量的20%;含有重金属、有毒有害成分及难降解有机物的工业废水应限制排入乡镇生活污水处理收集系统。
2.1.5结合上一年度统计年报人口数据,根据常住人口与实际供水量等,科学确定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污水处理厂按近期规模设计建设,建设用地按远期预留。
2.1.6  污水管网与污水处理厂必须同步规划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2.2  建设要求
2.2.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应以批准的县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专项规划为主要依据,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集中与分散、排放与利用的关系,因地制宜地选择投资较少、管理简单、运行费用较低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做到保护环境、节约土地、经济合理、成熟可靠。
2.2.2近期建设管网宜优先考虑现状建成区内污水收集。
2.2.3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除应按本《技术指引》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3  选址要求
污水处理厂(站)位置的选择应符合城镇总体规划和污水专业规划的要求,并应根据下列因素综合确定:
在城镇水体的下游。
便于处理后出水回用和安全排放。
便于污泥集中处理和处置。
在城镇和当地村民聚居区的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
少拆迁,少占农田,根据环境影响评价要求,有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
有扩建的可能。
厂区地形不应受到洪涝灾害影响,防洪标准不应低于城镇防洪标准,具有良好的排水条件。
有方便的交通、运输和水电条件。
2.4  污水治理要求
2.4.1根据受纳水体及环境的功能性要求,采用以生物脱氮除磷处理为主的、工程造价低、运行费用少和运行维护简单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
2.4.2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出水应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2.4.3 中心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出水应根据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风景名胜区、农田灌溉区等环境要求,结合污水处理厂尾水利用等因素综合确定。
2.4.4对于处理后的尾水,宜利用洼地、农田等进一步净化、储存和利用,不得直接排入环境敏感区域内的水体。
2.4.5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纳入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3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
3.1  技术选用原则
乡镇和中心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的选择总体上应遵循“因地制宜、接管优先、分类处置、资源利用、经济适用、循序渐进”的原则。
3.1.1  因地制宜
乡镇和中心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选择时应根据村、镇所处区位、人口规模、聚集程度、地形地貌、地质特点、气候、排水特点、排放要求和经济水平等,通过技术经济分析和比较,采用适宜的污水收集模式和处理技术。
3.1.2  接管优先
靠近城区且满足城市污水收集管网接入要求的乡镇,污水宜优先纳入城区污水收集处理系统。
靠近镇区且满足乡镇污水收集管网接入要求的中心村,污水宜优先纳入镇区污水收集处理系统。
3.1.3  分类处置
对人口规模较大、聚集程度较高、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宜通过敷设污水管道集中收集生活污水,采用常规生物处理技术进行处理。对人口规模较小,居住较为分散,地形地貌复杂的村落,宜就地就近收集处理农户生活污水。
3.1.4  资源利用
充分利用当地地形地势、可利用的水塘及闲置地,提倡采用生物生态组合处理技术实现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氮、磷的生态去除,降低能耗,节约成本。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加强生活污水削减和尾水的回收利用。
3.1.5  经济适用
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应与乡镇和中心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力求处理效果稳定可靠、运行维护简便、经济合理。
3.1.6  循序渐进
乡镇和中心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经济承受能力和自然生态条件等循序渐进地建设,必要情况下考虑分期实施。
3.2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
各乡镇和中心村应根据区位、人口规模、人口聚集程度、地形地貌等条件合理选择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并结合各地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农村改厕等项目的建设。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纳管区域集中治理
城市周边乡镇和中心村可以纳入城市的市政污水管网,集中统一处理;
人口密集、污水量大的乡镇及其附近村庄,采用集中污水处理模式;
管网建设受地形条件限制的乡镇,可采用相对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
中心村污水治理
主要包括中心村生活污水,应根据中心村自然条件和原有基础设施,可采用集中处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处理模式。
3  分户原位治理
主要是指对人口规模较小,居住较为分散,地形地貌复杂的村庄,采用小型污水处理设备或自然生态处理等形式将单户或几户的污水在住户的房前屋后原地处理或利用。
4  污水收集管网
4.1  收集系统
乡镇和中心村应有组织地、及时地排除生活污水和雨水,以避免污染环境,影响生产和生活,威胁人民健康。
收集、输送、处理、处置污水和雨水的设施以一定的方式组合成的总体,称为排水系统。排水系统通常由收集系统(即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系统(即污水处理厂)组成。
4.2  收集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科学规划污水收集系统。对布局分散、被自然河道或山体分割成几部分的地区,应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选择适度分散处理的方式。
(2)污水管网系统的设计应以重力流为主,尽量不设或少设中途提升泵站。确有必要设污水提升泵站时,泵站土建宜按远期规模设计建设,水泵机组可按近期规模配置。小型污水泵站可采用一体化泵站。集水池可利用自然坑塘。
(3)污水管网的主干管(输送管线)、干管(收集管线)、支管和接户管应同步建设,高度重视支管与接户管建设,确保污水处理厂(站)进水的水质和水量。
(4)污水收集管道的断面尺寸应根据污水流量、坡度合理确定。干管管径应不小于300mm,一般不大于800mm;每隔40~ 80m应设置污水检查井。
(5)污水接户管一般采用200mm管道,以坡度0.003将居民排放的污水接入管网。
4.3  排水体制
排水体制可分为分流制和合流制两种。
分流制指用管道分别收集雨水和污水,各自单独成为一个系统,污水管道系统专门收集和输送生活污水和生产污水(畜禽污水)。
合流制指通过单一管道收集和输送污水、雨水和生产污水。
对于新建区域应选用分流制,用管道排放污水;雨水可采用管道或明渠收集排放。
近期难以实现完全分流制的现状建成区,可采用截流式合流制,远期逐步改造成分流制。
对设有餐饮业的乡镇、旅游村、农家乐等,其餐厅、厨房排水应经隔油处理后,方能排入污水收集管网。
4.4  污水管道
污水管道常用的材料一般有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塑料、球墨铸铁、钢管等。管道材质、管道构造、管道基础、管道接口,应根据污水流量、管道埋深、地质条件、抗震级别、地下水位、施工条件、工程造价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管材选择、施工和验收应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43)的规定。
埋地污水管采用塑料管材时,对应不同埋深应选择相应环刚度的塑料管道,以保证管道结构不变形。对埋设在地表水或地下水以下的浅埋塑料管道,应进行管道抗浮稳定计算并采取抗浮措施。
 
5  污水处理厂(站)
5.1  处理规模
安徽省乡镇和中心村数目众多,各区域人口密度差异大,具体乡镇、中心村和散户的排水量可根据实地调查结果确定。在没有调查数据的地区,污水排放量可参考用水量进行折算。具体计算方法详见附录A。
5.2  水质标准
5.2.1  进水水质
安徽省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排放后的具体水质情况宜根据实地调查结果确定,通常情况下,乡镇和中心村生活污水处理厂(站)缺乏实际测量条件或无法取得实测资料,可参考同地域、同类型乡镇和中心村污水水质资料,也可参考表5.2.1水质参数进行选取。
表5.2.1安徽省农村生活污水水质参考范围表    单位:mg/L
主要指标    pH    SS    COD    BOD5    NH3-N    TP
建议取值范围    6.5~8.5    100~200    100~300    60~150    20~40    2.0~6.0
5.2.2  出水水质(排放要求)
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出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中心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出水应根据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风景名胜区、农田灌溉区等地区的环境要求,结合污水处理系统尾水利用等因素综合确定。
5.3  乡镇污水处理设施
按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监管控制要求,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包括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污泥处理、管理控制环节。项目建设中,乡镇污水处理厂(站)应慎用地埋式装备;建设规模较小的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可按

要求选用装配式污水处理设备。图5.3乡镇污水处理设施主要环节
5.3.1  预处理
预处理通常采用物理过程,其主要作用是除渣、沉砂、提升污水以及调节水质水量等。预处理设施包括格栅、沉砂池、初沉池、调节池、提升泵房(可与调节池合建)等,有些工艺流程可省去初沉池。
5.3.1.1  格栅
格栅是拦截污水中较大尺寸漂浮物或其他杂物的设备,由一组平行的金属栅条或筛网制成,安装在污水处理厂的前端。按照栅条间隙分为粗格栅和细格栅;按清渣方式分为机械格栅和人工格栅。
污水处理系统或水泵前,必须设置格栅。一般污水处理工艺设置两道格栅,污水先经粗格栅,再过细格栅。
设计参数:
栅条间隙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粗格栅采用机械清除时宜为16mm~25mm,采用人工清除时宜为25mm~40mm;细格栅宜为3mm~10mm。污水过栅流速宜采用0.6m/s~1.0m/s。
5.3.1.2  沉砂池
沉砂池是去除污水中相对密度较大、能自然沉降的较大颗粒杂质(如泥砂、煤渣等)的构筑物。
沉砂池常采用平流式、曝气式和旋流式。平流沉砂池构造简单,效果稳定;曝气沉砂池通过调节曝气量控制污水的旋流速度,除砂效果较好,同时还对污水起预曝气的作用;旋流沉砂池的特点是基建、运行费用低和除砂效果较好。
设计参数:
平流沉砂池最高时流量的停留时间不应小于30s,有效水深不应大于1.2m。曝气沉砂池最高时流量的停留时间应大于2min,有效水深宜为2m~3m。旋流沉砂池最高时流量的停留时间不应小于30s,设计水力表面负荷宜为150m3/(m2·h)~200m3/(m2·h),有效水深宜为1m~2m。
5.3.1.3  初沉池
初沉池作为二级生物处理构筑物的预处理设施,处理的对象是污水中的悬浮物质(即SS),去除率约40%~50%,同时可去除25%左右的BOD5,可改善生物处理构筑物的运行条件并降低其污染物负荷。
初沉池按池内水流方向的不同,可分为平流式、辐流式和竖流式。
平流式初沉池呈长方形,构造简单,施工方便,沉淀效果稳定,不足之处在于占地面积较大。排泥可采用机械排泥装置或静水压排出。适用于各种规模的污水处理厂,尤其适用于地下水位高、地质条件差的地区。
辐流式初沉池为圆形或正方形,直径或边长6m~20m,采用机械排泥。运行管理简单,沉淀效果好,但池体对施工质量要求高。适用于大中型污水处理厂。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因规模小,一般不采用。
竖流式初沉池为圆形或正方形,直径或边长一般4m~7m。沉淀效果较好,占地面积小,排泥容易。缺点为池深大,施工困难,造价高。适用于小型污水处理厂。
设计参数:
沉淀时间0.5h ~2h,表面水力负荷1.5m3/m2·h ~4.5m3/m2·h。
5.3.1.4  调节池(提升泵房)
农村污水处理工程规模小,水质、水量时变化系数大,为保证处理效果稳定,应在污水处理厂前端设置调节池。
调节池平均时流量的停留时间为4h~8h。
调节池内设置水泵,兼作提升泵房,将污水提升至一定高度,使后续污水处理构筑物之间为重力流。
5.3.2  生物处理
生物处理系统是污水处理厂的核心处理单元,可选用不同的处理工艺技术。传统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主要有活性污泥法(氧化沟、A2/O、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等)、生物膜法(生物接触氧化法、生物滤池等)、膜生物反应器(MBR),上述技术无先后之分。
5.3.2.1  A2O工艺
1)工艺原理
A2O工艺,又称A-A-O工艺,是Anaerobic-Anoxic-Oxic的英文缩写,即“厌氧-缺氧-好氧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简称,是一种同步脱氮除磷的污水处理工艺。
A2O生物池分为厌氧、缺氧、好氧三个独立的区,三种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不同种类微生物菌群有机配合,污染物去除效率高,运行稳定。且在厌氧--缺氧--好氧交替运行下,丝状菌不会大量繁殖,不会发生污泥膨胀。池中好氧区的供氧可采用鼓风曝气、表面曝气两种方式。

2)流程与设施图5.3.2.1A2O工艺流程图
采用A2O工艺的二级生物处理系统建设内容包括A2O生物池、曝气系统、混合设备、二沉池、污泥回流系统等。
3)设计参数
A2O生物池总水力停留时间10h~16h,其中厌氧池停留时间1.5h~2.5h,缺氧池停留时间2h~4h,好氧池停留时间6.5h~9.5h;有效水深4.0m~6.0m;池内污泥浓度2500 mg/L~4500mg/L;二沉池的表面水力负荷<1.0m3/(m2·h)。
5.3.2.2  氧化沟工艺
1)工艺原理
氧化沟工艺的曝气池呈封闭的沟渠型,污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液在沟内循环流动,又称“循环曝气池”。通过曝气设备的布置,在沟内交替形成缺氧区、好氧区。
氧化沟结合了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池型的特点,能有效克服短流,提高缓冲能力。因此,氧化沟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2)流程与设施图5.3.2.2  氧化沟工艺流程图
氧化沟由于具有较长的水力停留时间、较低的有机负荷和较长的泥龄,可以省略初沉池。
采用氧化沟工艺的二级生物处理系统建设内容包括氧化沟、曝气系统、混合设备、二沉池、污泥回流系统等。
3)设计参数
氧化沟水力停留时间10h~14h;有效水深3.0m~4.5m;沟内污泥浓度2500 mg/L~4000mg/L;二沉池的表面水力负荷<1.0m3/(m2·h)。有生物除磷要求的氧化沟前端设厌氧池,停留时间1.5h~2.5h。
5.3.2.3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
1)工艺原理
SBR工艺,即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是按间歇曝气方式来运行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技术。在同一个反应器中,按时空顺序分为进水、曝气反应、沉淀、排水、闲置待机五个工序,不需另建二沉池和污泥回流系统。
2)流程与设施
图5.3.2.3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流程图采用SBR工艺的二级生物处理系统建设内容包括SBR生物池、曝气系统、滗水器、混合设备、自控系统等。
3)设计参数
生物池周期数2~4;污泥负荷0.05~0.2kgBOD5/(kgMLSS·d);充水比0.15~0.3;沉淀时间宜为1h;排水时间宜为1.0h~1.5h;生物池的数量一般不宜少于2个。
5.3.2.4  生物接触氧化池工艺
1)工艺原理
生物接触氧化法是在池中装填沸石、焦炭、合成纤维等填料,污水浸没填料,池底曝气对污水充氧,填料上的生物膜利用生物氧化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
2)流程与设施图5.3.2.4  生物接触氧化池工艺流程图
采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预处理一定设有初沉池,二级生物处理系统建设内容包括生物接触氧化池、填料、支架、曝气装置、二沉池等。
3)设计参数
生物接触氧化池气水比宜为8:1;填料装填高度一般为3 m,分层填装;单池面积以不大于25m2为宜。
5.3.2.5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
1)工艺原理
曝气生物滤池是由滴滤池发展而来并借鉴了快滤池形式,在一个单元反应器内同时完成了生物氧化和固液分离的功能。
曝气生物滤池将生物降解与吸附过滤两种处理过程合并在同一单元反应器中。以滤池中填装的粒状填料(如陶粒、焦炭、石英砂、活性炭等)为载体,在滤池内部进行曝气,使滤料表面生长着大量生物膜,当污水流经时,利用滤料上所附生物膜中高浓度的活性微生物强氧化分解作用以及滤料粒径较小的特点,充分发挥微生物的生物代谢、生物絮凝、生物膜和填料的物理吸附和截留以及反应器内沿水流方向食物链的分级捕食作用,实现污染物的高效清除,同时利用反应器内好氧、缺氧区域的存在,实现脱氮除磷的功能。
2)流程与设施图5.3.2.5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流程图
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工艺的预处理一定设有初沉池,二级生物处理系统建设内容根据处理程度不同可分为碳氧化、硝化、后置反硝化或前置反硝化等。碳氧化、硝化、反硝化可在单级曝气生物滤池内完成,也可以在多级曝气生物滤池内完成。
3)设计参数
曝气生物滤池池体高度宜为5m~7m。
曝气生物滤池后可不设置二次沉淀池。
反冲洗宜采用气水联合反冲洗。反冲洗空气强度宜为10L/(m2.s)~15 L/(m2.s),反冲洗水强度不应超过8 L/(m2.s)。
5.3.2.6  膜生物反应容器(MBR)
1)工艺原理
以膜组件为分离介质替代常规二级生物处理的二沉池。膜独特的结构使其固液分离的能力大大提高,膜组件兼具二沉池+深度处理的功能。工程应用上,根据污水的性质和污染物浓度,选择是否将膜组件浸没在生物反应池中,浸没其中称为“浸没式膜生物法”,分开布置称为“外置式膜生物法”。易产生膜堵塞的污水宜采用外置式膜生物法。2)流程与设施
图5.3.2.6  外置式膜生物法工艺流程图
3)设计参数
基本设计参数:
膜池前的预处理应设置栅孔径或栅距1mm~2mm的超细格栅;
膜生物反应池污泥负荷0.05kgBOD5/(kgMLSS·d )~0.15kgBOD5/(kgMLSS·d);污泥浓度6 g/L ~12g/L;膜通量10 L/(m2·h)~20L/(m2·h)。
5.3.3  深度处理
深度处理的目的是对生物处理后的出水进一步去除有机污染物、SS、嗅味等,主要包括混凝、沉淀(澄清)、过滤、膜过滤等工艺单元,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工艺单元组合。
混凝、沉淀技术是在污水中投加一定数量的混凝剂,经过充分混合、反应,污水中的微小悬浮颗粒和胶体颗粒相互产生凝聚作用,成为颗粒较大、易于沉淀的絮凝体,再经过沉淀去除。
常规的深度处理流程包括以下两种:
(1)二级生物处理出水→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出厂水
(2)二级生物处理出水→微絮凝→过滤→消毒→出厂水
基本设计参数:
絮凝时间5min~20min;平流沉淀时间2h~4h;斜管沉淀池上升流速0.4mm/s~0.6mm/s;滤池的滤速4m/h~8m/h。
常见的过滤工艺有转盘滤池、活性砂滤池、纤维滤料滤池、深床滤池等。
5.3.4  污泥处理
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因包含了大量的有害物质,需要妥善处置。
根据乡镇实际情况,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可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统筹处置。乡镇附近有垃圾填埋场的,可对脱水后的污泥进行填埋处置。乡镇纯生活污水处理的剩余污泥应以就地农业利用为主,并按照污泥产量分级提出污泥收集及处理的模式及去向,日产生污泥量较小的,可采用简易堆肥后还田;相邻的多个污水处理厂(站)可集中建设1 套污泥处理处置设施,采用统一收集运输的方式将分散的污泥进行集中处理处置,处置方式可采用好氧堆肥、厌氧堆肥等,堆肥后农用的应达《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1984)的相关要求。
乡镇污泥处理处置项目的建设内容主要为:污泥储存和提升设施包括污泥池、污泥泵等;污泥脱水设备主要有板框压滤机、带式压滤机等;污泥干化设施由防渗底层、排水系统、滤水层、隔墙或围堤等组成;污泥消化设施包括污泥消化池、进出料系统、搅拌设备和沼气压缩机等;污泥堆肥设施包括污泥堆肥场、遮雨顶棚、通风设备等。
5.3.5  管理控制
5.3.5.1  自动控制
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内一般不设置全流程集中管理和监控的自动控制系统,以人工控制为主,可采取自动控制与人工控制相结合的模式。对于某些较复杂的工艺,人工控制难以满足要求时,设小型PLC为核心的单元自动控制。
5.3.5.2  在线监测系统
为便于监控、管理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状况,生活污水处理厂(站)设置进、出水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和厂站视频监控系统,且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省级信息管理平台。
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在线监测系统监测数据以国家相关规定和环保部门要求为准。
5.4  中心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对于中心村生活污水系统按照流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实际使用中可根据具体排放要求,采用其中一个阶段或多个阶段联用。
表5.4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流程
序号    阶段    常用工艺    目的
1    第一阶段    格栅、化粪池等    去除大部分悬浮物和部分CODcr、BOD5等
2    第二阶段    装配式污水处理设备、接触氧化池、生物滤池、稳定塘等    去除大部分CODcr、BOD5和部分氮、磷等
3    第三阶段    人工湿地、生态沟渠、土地处理、生物浮岛等    进一步去除CODcr、BOD5、氮、磷及其他污染因子
5.4.1  第一阶段
 格栅、化粪池、沼气池可作为本阶段处理单元。主要去除悬浮颗粒物和部分BOD5。该阶段一般作为后续阶段的预处理单元,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原则上应确保有一个该阶段的处理单元。
5.4.1.1  化粪池
化粪池是利用沉淀和厌氧微生物发酵的原理,以去除粪便污水或其他生活污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和病原微生物为主的污水初级处理设施。
化粪池的优点:结构简单、易施工、造价低、维护管理简便、无能耗、运行费用省、卫生效果好等优点。
化粪池的不足:沉积污泥多,需定期进行清理;化粪池处理效果有限,出水一般不能直接排放水体,需经后续好氧生物处理单元或生态技术单元进一步处理。
化粪池适用范围:可广泛应用于农村生活污水的预处理,特别适用于生态卫生厕所的粪便与尿液的预处理。
5.4.2  第二阶段
装配式污水处理设备、稳定塘等可作为本阶段的常用工艺。该阶段处理可大幅度去除污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性污染物质。
5.4.2.1  装配式污水处理设备
装配式污水处理设备为一体化设备,其采用主要工艺模式有A2O工艺、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生物滤池工艺等,其工艺原理参见本《技术指引》5.3.2节描述。
5.4.2.2  稳定塘
◆工艺介绍
稳定塘旧称氧化塘或生物塘,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构筑物的总称。其净化过程与自然水体的自净过程相似。通常是将土地进行适当的人工修整,建成池塘,并设置围堤和防渗层,依靠塘内生长的微生物来处理污水。主要利用菌藻的共同作用处理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稳定塘有多种类型,按照塘的使用功能、塘内生物种类、供氧途径进行划分,一般可分为好氧塘、兼性塘、厌氧塘、曝气塘和生态塘。
◆工艺特点
优点:
能充分利用地形,结构简单,建设费用低。
可实现污水资源化和污水回收及再用,实现水循环,既节省了水资源,又获得了经济收益。
处理能耗低,运行维护方便,成本低。
污泥产量少。
能承受污水水量大范围的波动,其适应能力和抗冲击和能力强。
缺点:
占地面积较大。
气候对稳定塘的处理效果影响较大。
若设计或运行管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
易产生臭味和滋生蚊蝇。
污泥不易排出和处理利用。
◆适用范围
适合于有山沟、水沟、低洼地或池塘,土地面积相对丰富且污水浓度不高的地区。
5.2.3  第三阶段
人工湿地、生态沟渠、土地处理、生物浮岛等可作为本阶段常用工艺,可进一步去除第二阶段未能降解的有机物和氮、磷等能够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可溶性无机物。
5.2.3.1  人工湿地
◆工艺介绍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
人工湿地按水流特征,可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表流人工湿地建造费用较省,但占地面积大于潜流和垂直流人工湿地,且冬季表面易结冰,夏季易繁殖蚊虫,并有臭味。
◆工艺特点
优点:
建造和运行费用便宜。
易于维护,技术含量低。
可进行有效可靠的废水处理。
可缓冲对水力和污染负荷的冲击。
可提供和间接提供效益,如水产、畜产、造纸原料、建材、绿化、野生动物栖息、娱乐和教育。
缺点:
污染负荷低,占地面积大,设计不当容易堵塞,处理效果受季节影响,随着运行时间延长除磷能力逐渐下降。
易受病虫害影响。
生物和水力复杂性加大了对其处理机制、工艺动力学和影响因素的认识理解,设计运行参数不精确,因此常由于设计不当使出水达不到设计要求或不能达标排放,有的人工湿地反而成了污染源。
◆适用范围:
适合资金短缺、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农村地区应用,不仅可以治理农村水污染、保护水环境,而且可以美化环境,节约水资源。
5.2.3.2  生态沟渠
◆工艺介绍
生态沟渠是指具有一定宽度和深度,由水、土壤和生物组成,具有自身独特结构并发挥相应生态功能的农田沟渠生态系统,也称之为农田沟渠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沟渠能够通过截留泥沙、土壤吸附、植物吸收、生物降解等一系列作用,减少水土流失,降低进入地表水中氮、磷的含量。生态拦截型沟渠系统主要由工程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工程部分主要包括渠体及生态拦截坝、节制闸等,生物部分主要包括渠底、渠两侧的植物;两侧沟壁和沟底可以选择由蜂窝状水泥板等组成,两侧沟壁具有一定坡度,沟体较深,沟体内相隔一定距离构建小坝减缓水速、延长水力停留时间,使流水携带的颗粒物质和养分等得以沉淀和去除。
◆工艺特点
优点:
建造灵活、无动力消耗、运行成本低廉。
由工程和植物两部分组成的生态拦截型沟渠系统,能减缓水速,促进流水携带的颗粒物沉淀,吸收和拦截沟壁、水体和沟底中溢出的养分,同时水生植物的存在可以加速氮、磷界面交换和传递,从而使污水中氮、磷的浓度快速减小,具有良好地净化效果。
收割植物解决二次污染问题,沟渠中水生植物对污水中的氮、磷有很好的吸收能力,水生植物能被农民收割,解决了二次污染问题。
缺点:
污染负荷低,设计不当容易堵塞,易污染地表水、农田。
存在植物收割段,处理效果受季节影响。
◆适用范围
适用于省内所有村庄。
5.2.3.3  土地处理
◆工艺介绍
土地渗滤处理系统是一种人工强化的污水生态工程处理技术,它充分利用在地表下面的土壤中栖息的土壤微生物、植物根系以及土壤所具有的物理、化学特性将污水净化,属于小型的污水土地处理系统。
土地渗滤根据污水的投配方式及处理过程的不同,可以分为慢速渗滤、快速渗滤、地表漫流和地下渗滤系统四种类型。
◆工艺特点
优点:
处理效果较好,投资费用省,无能耗,运行费用很低,维护管理简便。
缺点:
污染负荷低,占地面积大,设计不当容易堵塞,易污染地下水。
◆适用范围
适合于资金短缺、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各类村落,与农业或生态用水相结合,不仅可以治理农村水污染、美化环境,而且可以节约水资源。
5.2.3.4  生物浮岛
◆工艺介绍
生物浮岛是一种用塑料泡沫等轻质材料做植物生长载体,在其上移植陆生喜水植物,通过植物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吸收作用,实现水质净化的污水处理技术。浮岛上移栽的植物既能吸收污水中营养物质,还能释放出抑制藻类生长的化合物,从而提高出水水质。
农村生活污水经过预处理或好氧生物处理后,排放至村边低洼池塘,在池塘中建造生物浮岛,种植花卉、青饲料和造纸原料等经济性植物,通过植物的生态作用净化水质,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工艺特点
优点:
投资成本低,维护费用省。
不受水体深度和透光度的限制,能为鱼鸟和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空间,兼具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景观效益。
浮岛浮体可大可小,形状变化多样,易于制作和搬运。
跟人工湿地相比,植物更容易栽培
缺点:
浮岛植物残体腐烂,会引起新的水质污染问题。
发泡塑料易老化,造成环境二次污染。
植物的越冬问题。
现有生态浮岛难以推行机械化操作。人工操作限制其发展。
现有生态浮岛制作施工周期长。
现有生态浮岛多数采用大型水生植物及水生蔬菜难以抵抗极端的大风、大雨及大浪。
◆适用范围
适用于沿江片区、皖南片区,湖网发达、气候温暖的农村地区。
5.5  分户原位处理设施
5.5.1  适用范围
1.单户型处理
建设农户住宅化粪池并建设户内排水管道,各类污水收集进入化粪池+人工湿地处理后就近排放。
2.多户型处理
根据当地农户住宅情况,在房屋密度大,房屋周围几乎没有可利用的闲置土地的情况下将2-5户共用一个人工湿地的联户处理方案。
5.5.2  工艺流程
农户生活污水采用成品化粪池+生态湿地。具体工艺流程见下图:
图5.5.2 分户原位治理方式示意图
5.5.3  技术简介
为了使污染治理取得较好效果,必须建造化粪池,使之符合无害化处理要求。化粪池建造应尽量接近厕所,以免污物堵塞管道。
若能保证粪便污水不堵塞管道,也可多户共用一个化粪池。
要求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排放,可根据用地情况将化粪池出水经人工湿地进行深度处理。
5.5.4  建设与运行管理
应定期对化粪池和人工湿地进水口的杂物进行清理,注意防止人工湿地的杂草、病虫害,及时收割换茬。
5.6  附属设施与配套
厂内辅助设施一般包括变配电、给排水、道路和围墙等;附属设施一般包括化验、办公等。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型式应结合当地条件选用;建筑物的造型、色彩、质感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污水处理厂(站)和污水泵站必须设置消防设施。消防设施的设置标准应符合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等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污水处理厂(站)和污水泵站均应设置适用的安全护栏、防滑梯、警示牌以及救生设施等安全措施,高架处理构筑物还应设置避雷设施。
污水处理厂(站)的运行管理一般采用灵活的值班制度,如巡视制、家庭承包住值制等,在保证运行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定员,降低运行成本。污水处理厂(站)的运行管理人员须经培训合格后上岗。
一般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定员3~5人,厂运行管理人员宜同时承担污水管网巡查工作。
中心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可以采用无人值守、远程控制、定时巡检管理方式。

6  实施途径
安徽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主要分为前期工作阶段、工程设计和工程建设阶段、验收阶段,详见附录B。典型实施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6  安徽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典型实施流程
 7  保障措施
7.1  组织保障
1、各市对农村污水专项整治工作负总责,县(市、区)是责任主体,乡镇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2、制定实施方案,健全工作机制,统筹安排年度建设任务。
3、建立农村污水治理长效运营与监管机制。 
7.2  资金保障
1、各级财政要建立农村污水治理经费保障机制,县级政府将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各级财政资金、村集体资金、村民付费相结合的费用分担机制。 
2、建立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
7.3  技术保障
1、科学编制规划,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必须规划先行。
2、因地制宜选择污水处理工艺和产品设备。 
3、建立科学的决策系统、较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化的指导体系、污水处理设备与产品的认证与评估体系。 
4、强化对基层管理维护人员的技术指导。
7.4  管理保障
1、各地要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指导、督促、协调村级组织、村民参与设施运行维护。
2、有条件地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污水数字化运行维护服务管控平台,降低运维成本。
3、可委托科研院所等专业机构实行第三方监管,并依据监管结果向运行单位支付运行费用。
4、有关村级组织要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相关事项纳入村规民约,配合企业开展工作。 

附录A  污水处理厂规模预测参考
确定污水处理规模首先需要准确测算村、镇污水排放量。受气候条件、经济状况及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乡镇污水排放量相差较大。乡镇污水排放量宜根据实地调查统计数据确定。在没有调查数据的地区,污水排放量可参考用水量进行折算。
(1)生活用水量计算
生活用水量应以居民生活用水定额进行测算。结合我省村、镇实际情况,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可参考表A.1。
表A  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参考取值
乡镇居民类型    生活用水定额(L/人·d)
经济条件好,有水冲厕所、淋浴设施或有旅游产业的乡镇    100~120
经济条件一般,有简单卫生设施    80~100
则农村生活用水量计算公式为:
 
常住人口可由实地调查确定,或采用当年或上一年底统计年报数据。
(2)污水量计算
生活污水量可按生活用水量80%的折污系数进行折算。乡镇零星企业产生的生产废水,在不超过乡镇生活污水量的20%时,可经预处理达到进入城镇下水道水质要求后,由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超过20%水量的生产废水另行单独处理。
则总污水量计算公式为:
总污水量(m3/d)=生活用水量(m3/d)×折污系数(%)×[1+生产废水量所占比例(%)]
(3)污水处理厂(站)规模确定
污水管网收集率应达到80%以上。
污水处理规模(m3/d)=总污水量(m3/d)×污水管网收集率(%)
综合以上三个公式:
污水处理规模(m3/d)=[常住人口(人)×生活用水定额(L/人·d)]×折污系数(%)×[1+生产废水量所占比例(%)] ×污水管网收集率(%)/1000
(4)乡镇参考案例
乡镇居民生活用水定额按120L/人·d,折污系数取80%,生产废水量按农村居民生活污水量的20%,污水管网收集率按85%,则:
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服务人口5000人,则计算污水量490 m3/d,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模拟定为500 m3/d。 
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服务人口15000人,则计算污水量1470 m3/d之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模拟定为1500 m3/d。 
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服务人口25000人,则计算污水量2450 m3/d之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模拟定为2500 m3/d。
(5)中心村参考案例
中心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按90L/人·d,折污系数取80%,无企业生产废水,污水管网收集率按85%,则:
中心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服务人口1500人,则计算污水量180 m3/d,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模拟定为200 m3/d。 
中心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服务人口5000人,则计算污水量310 m3/d,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模拟定为300 m3/d。 
附录B  项目建设基础资料
村、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需要准备的基础资料,可按照前期工作、工程设计、工程建设及验收等阶段来进行准备。
B.1 前期工作阶段
村、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中,前期工作(立项和可行性研究)对项目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作用,而有关的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直接关系到前期工作的质量和进度,因此必须引起建设者的足够重视,为了保证项目进展的顺利,建设单位在项目实施前应成立前期工作组。工作组负责收集整理有关项目建设的基础资料,并负责配合设计单位,协调联系政府各个职能部门与上级主管部门等,保证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可靠性及信息沟通的顺畅。项目前期工作一般应收集的具体基础资料如下:
(1)现状及规划资料
现状的人口、用地、社会发展、经济及工业结构与规模等资料,包括村、镇所在县当年或上一年底的统计年报。
规划年限的人口、用地、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以及工业发展规划资料。
(2)自然条件
村、镇的地形、水系、气象、水文、地质、地震等资料。
河流水系的水位,包括常水位、防洪水位、内涝水位等。
(3)排放要求及水质资料
当地环保部门对污水处理的排放要求及排放水体的现状与规划水质等。
污水收集范围内环境监测的近几年现状污水水质、工业污染源调查以及主要排放口水质实测资料等。
(4)地形图
村、镇地形图(1/5000,能够反映农村的整体情况);管网沿线、泵站及污水处理厂实测地形图(1/500或1/1000)。
(5)地质资料
总体的地质概况,管道、泵站、污水处理厂的地质普查资料等。
(6)工程经济资料
材料价格信息(包括有关的定额)、征地(借地)、拆迁、水价、电价、人工等资料,资金构成等。
(7)配套条件
土地的规划许可(选址意见),项目资金、供电电源、供水及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等条件落实的证明文件。
(8)其他
污水处理厂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前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在污水处理厂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前完成环评、地质灾害评价、水土保持等工作的评审及审批。
B.2 工程设计阶段
通过前期工作阶段的基础资料收集及归纳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审批后,建设单位应对现状资料进行补充、完善和更新。
为方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单位完善工程设计阶段所需要的基础资料,这里按常规项目整理出工程设计基础资料清单,供管理者参考。部分资料在前期工作阶段已提供给设计单位,则本阶段不需要重复提供。
(1)前期的批复文件
1)项目的立项报告及审批文件。
2)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审批文件。
3)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审批文件。
4)项目的地质灾害评价报告及审批文件。
5)项目的初步设计文件及审批文件(作为施工图依据)。
6)项目所需的其它审批文件。
(2)污水收集与排放系统
1)已批复的乡镇总体规划、村庄布点规划等规划的说明书和图集。
2)环境保护规划,包括环保部门对污水处理排放的相关要求。
3)排水工程专业规划,包括污水管网现状及规划布置图。
4)防洪工程专业规划,包括防洪水位、内涝水位等。
5)污水受纳水体水文资料,主要是污水排放口处河段的洪水位。污水处理厂防洪标准与防洪标准一致。
6)路网图,标明道路名称和道路标高等。
7)排水管网现状资料,包括管位、管径和管内底标高等。
8)现状主要排污口的水量和排污口位置、尺寸、底标高等。
9)农村地形图(1/5000,能够反映农村的整体情况)及污水管网沿线1:1000或1:500带状地形图(电子版)。
10)污水管网沿线地质勘察资料(初步设计阶段为初勘,施工图阶段为详勘)。
11)污水中途泵站实测地形图(1/1000)及地质勘察资料(初步设计阶段为初勘,施工图阶段为详勘)。
(3)污水处理厂
1)工艺、建筑及结构
①乡镇镇区及中心村近几年用水量统计。
②近几年排污量统计及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所占比例。
③现状各排污口的标高、断面、流量及水质监测报告,必要时应对现状主要排放口的水质进行实测。
④拟建污水处理厂地址1:1000现状最新地形图(电子版)。
⑤污水处理厂周围相关道路的现状标高及规划标高等。
⑥污水处理厂的征地红线图。
⑦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初步设计阶段为初勘,施工图阶段为详勘)。
⑧对污水中途泵站、污水处理厂的建筑风格、装修标准的基本要求等。
2)电源资料
①污水提升泵站、污水处理厂供电的变电站名称、电压等级(一般为10kV电源)及供电距离等。
②供电协议书。
3)工程概算资料
①当地发布的最新造价信息资料。
②当地现行的建筑、安装、市政工程人工、材料、机械调差系数文件。
③土地征购、租用、青苗赔偿、房屋拆迁等补偿价格和费用。
④资金来源及比例。
⑤电源外线每公里的费用(万元/km)。
⑥10kV专用出线间隔的费用(万元/个)。
⑦电增容费(元/kVA)。
⑧电费单价(基本电费:元/kVA·月;运行电费:元/kW·h)。
⑨职工工资及福利费(元/人·年)。
⑩其他,如:水价、燃油价格、污泥外运单价等。
B.3工程验收阶段
(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质量验收依据及常用标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修改《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2号)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规定》(建质〔2013〕171号)
GB 50300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 50334   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 50141   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68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02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3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10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 5016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69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093   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36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规范
GB 50243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01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3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 50231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
GB 50212   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规范
GB 50235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规范
GB 50517   石油化工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JGJ 18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CJJ 1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
CJJ 124    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程
CJJ 143    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S1\S2\S3   通用给排水图集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环保验收要求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环保验收程序及资料要求以各地环保部门具体规定为准,下列内容及要求供参考。
1)基本条件
①按照合同要求,施工图设计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的管网与污水处理厂设施全部完工,并进行了相关检验检测,确保运行安全,通过预验收。
②管网与污水处理厂同步运行,污水处理厂实际污水处理量达到设计处理能力的60%以上。
③在线监测设备建成并稳定运行,数据与住建、环保部门自动监控系统联网。
④达标排放。经处理后的外排废水、废气污染物浓度稳定达到设计要求。
2)验收准备
①环境保护文件、审批手续完备,技术资料与环境保护档案资料齐全。
②污水处理厂已按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设计文件的要求建成或者落实,经负荷试车检测合格,其污水收集能力适应主体工程的需要。
③建筑、设备安装质量符合国家和有关部门颁发的专业工程验收规范、规程和检验评定标准。
④具备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转的条件,包括:经培训合格的操作人员、健全的岗位操作规程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动力供应落实,符合交付使用的其它要求。
⑤污染物排放符合环境影响报告书和设计文件中提出的标准及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
⑥各项生态保护措施按环境影响报告书规定的要求落实,项目建设过程中受到破坏并可以恢复的环境已按规定采取恢复措施。
⑦环境监测项目、点位、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符合环境影响报告书和有关规定要求。
⑧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需对环境保护敏感点进行环境影响验证,对清洁生产进行指标考核,对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工程环境监理的,已按规定要求完成。
(3)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环保验收材料
1)提交环保部门验收材料
①污水处理厂环境保护验收申请报告;
②污水处理厂环评批复文件;
③污水处理厂试运行批复文件;
④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环境保护总结报告;
⑤污水处理厂环境保护整改保护(根据项目建设、试运行中的监督检测情况确定);
⑥污水处理厂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包括水量、进、出口浓度等。
2)环保验收现场准检查内容
①环境影响报告书、初步设计文本及其批复;
②污水处理厂运营单位的月生产报表;
③进出水水量的台帐资料、企业自行监测记录(进出水浓度);用电记录(污水处理设施耗电量);
④通过调试期有关证明;
⑤污泥处置记录;
⑥污水处理厂运行现场监督记录(当地环保部门提供);
⑦在线监测记录(进出口流量、浓度);
⑧处理水量中工业废水所占水例(如果工业废水量超过总水量的10%,由当地环保部门提供进入污水处理厂的主要工业企业上年环统排放浓度);
⑨污水处理厂的纳管标准。
⑩工艺运行情况。
附录C  技术术语
C.1有关术语与概念
1、农村生活污水的定义
污水:通常分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是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水,来自住宅区、公共场所、机关、学校、医院、商店等。工业废水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排出来的污水。
农村生活污水:指农村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水,主要来源于炊事、洗衣、洗浴、冲厕、清扫以及家庭圈养禽畜等产生的污水,不包括为发展乡镇经济而开展的工业活动(如农产品加工、禽畜集中养殖等)产生的污水。本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范围为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指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站)、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及其配套管网等附属设施。
2、污水水量和水质的单位
污水量以L(升)或m3(立方米)计量,单位时间(s、h、d)的污水量称为污水流量,通常以m3/d(立方米每天)或万m3/d(万立方米每天)表示污水处理规模。
1 m3污水重约1吨,故污水量单位m3/d也可写作“吨/天”。在污水处理工程中,一般来说m3/d等同于t/d(吨每天)。
污水中的污染物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污水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大部分指标以mg/L(毫克每升)或g/ m3(克每立方米)计,用以表示污水的污染程度,数值越高则污染程度越高。
C.2 污水性质与常用指标
(1)污水的物理性质及常用指标
表C.2-1  常用物理指标一览表
序号    物理指标    指标的基本含义及对污水处理的影响    计量单位
1    水温    生活污水温度一般在10~ 20℃,过低(<5℃)或过高(>40℃)会影响污水生物处理效果和受纳水体的生态环境    ℃
2    色度    感官性指标,水的颜色用色度作为指标。生活污水常呈灰色,如果在管道中停留时间过长,因有机质腐败会转呈黑褐色。    度
3    臭味    感官性指标,可定性反映某种污染物的多少。生活污水的臭味主要由有机物腐败产生的气体造成。    /
4    固体总量
(TS)    溶解性固体(DS)    指污水过滤液在105-110℃下烘干残渣量。溶解性固体的浓度与成分对污水处理效果有直接影响。    mg/L
悬浮固体(SS)    指污水的滤渣在105-110℃下烘干残渣量。该指标可以反映用简单沉淀法去除污染物的效果和难易程度。悬浮固体含量较高能使管道系统产生淤积和堵塞现象,也可使污水泵站的设备损坏。如果不处理直接排入受纳水体,能造成水生动物窒息,破坏生态。    mg/L
(2)污水的化学性质及常用指标
表C.2-2  常用化学指标一览表
序号    化学指标    指标的基本含义及对污水处理的影响    计量
单位
1    pH    表示水的酸碱度。天然水体的pH值一般为6~9 。当pH过高或过低均会抑制水体中微生物和水生生物的生存,对水体的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还会对污水管渠、处理构筑物及设备产生腐蚀或结垢,威胁污水的生物处理。    /
2    COD    化学需氧量,指用强氧化剂使污水中有机物进行化学氧化时所消耗的氧量。COD测定速度快,不受水质限制,用它指导生产较方便。    mg/L
3    BOD    生化需氧量,指污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要的氧量。在实际操作中常用5天生化需氧量(BOD5)来衡量污水中有机物的浓度。污水处理分析中,把BOD5/COD比值作为可生化性指标。一般认为BOD5/COD≥0.3时,可生化性较好,适宜采用生化处理工艺。    mg/L
4    TN    总氮,是污水中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与硝酸盐氮的总和。在污水生化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新陈代谢需要消耗一定量的氮。    mg/L
5    NH3-N    氨氮,指污水中存在的游离氨和离子状态的铵盐之和。氨氮过高会对微生物产生抑制作用。    mg/L
6    TP    总磷,指污水中的有机磷和无机磷之和。在污水生化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新陈代谢需要消耗一定量的磷。过量的氮和磷排入是导致水体中藻类超量增长,造成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mg/L
(3)污水的生物性质及指标
污水处理厂的生物指标以菌群的检出情况来表示,用于反映消毒的效果。
表C.2-3  常用生物指标一览表
序号    生物指标    指标的基本含义及对污水处理的影响    计量单位
1    细菌总数    每升水中的大肠菌群、病原菌、病毒及其他细菌的总量。    个/L
2    总大肠菌群数    每升水中的所含大肠菌群的数量。在污水中存在大肠菌群的主要原因是人、畜粪便对水的污染。    个/L

 

最新文章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