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龙康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珠海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厕所革命”走在全国前列

日期: 2019-10-19 10:42:07

斗门区内全面消除露天旱厕,新建镇、村公厕180座;旅游公厕按照三星标准建设;5016户水上人家完成户厕无害化改造;全区113个涉农村居、5万余农户基本实现1户1厕……
自2018年全域开展“厕所革命”以来,斗门区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相关会议精神,做好“小厕所、大民生”文章。
就在本月,农业农村部从全国1960多个县市区中评选出全国农村“厕所革命”10大典型范例,斗门区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典型范例。
斗门区经过借鉴先行先改地区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不断探索创新“厕所革命”新模式,使全域的“厕所革命”走在了全国前列。
人工湿地助古井“回春”
10月15日上午,莲洲镇东湾村北部的人工湿地内,水生竹芋亭亭玉立;石板小径旁粉红色的灌木茱萸,花开烂漫……而这处占地近4亩的人工湿地是东湾村的一处厕所污水收集点。
对于厕所污水,人们一般都避之不及,但眼前作为厕所污水收集点的人工湿地却空气清新,人们身处其中,呼吸吐纳间,也完全感受不到脏乱污秽的气息。
“到了晚上,这里成了全村人休闲散步的小广场,特别热闹。”57岁的东湾村村民赵玉兰对记者说。
作为斗门区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的示范点,这处袖珍湿地,看似平平无奇,实则内里大有乾坤。据东湾村党支部委员余昔筹介绍,在人工湿地底部,多个12平方米规格的化粪池精巧连环,密集如蜂巢。它们连通到地面的污水净化池,组成总占地三亩的巨大滤网。全村产生的厕所污水,以土壤自然过滤、水生植物净化和生物降解的方式,最终净化完后,依地势汇入露天池塘。
湿地带来的一个显性的变化,是村庄地下水水质的“脱胎换骨”。
人工湿地投入使用后,大髻山脚下的东湾古井的井水一改以往的浑浊,水质变得清洌甘甜。
东湾村的人工湿地项目,只是斗门区推进“厕所革命”庞大工程的冰山一角。
斗门区以争创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样板为引领,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
5016户水上人家完成户厕改造
斗门区是典型的岭南水乡,境内河港纵横,全区大多数村居属于水上村落。水上人家习惯沿河而居,大小河涌上棚寮乱布。
“河涌扮演着污水天然净化器的角色。如今,随着人口的增多,污水排放量增大,河涌环境压力日益增加,水上人家卫生厕所的改造迫在眉睫。”斗门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
撼山易,移俗难。斗门区113个涉农村居、5万余农户,大量户厕需要改造升级。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均收入增加,斗门农村兴起建新房热潮,平房向楼房的进化过程中,家中厕所也迎来了同步升级。
这种私人户厕,虽然形式上完成了从旱厕到水冲厕的转变,但因缺少系统配套,在污水处理上,还是依赖土地和河流的自然净化完成。
2018年年初,斗门区开展了大量细致的排查工作,发现全区仍有5016户村民,沿袭着“棚寮如厕”的生活习惯;斗门大大小小100多座村级公厕,无一例外地存在老旧脏破的问题。
摸清底数后,斗门区围绕政策、资金、人员等要素,确保资金扶持、政策支持、全民参与,有效推进“厕所革命”。
为此,斗门区先后出台《斗门区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实施方案》《斗门区“厕所革命”乡村公共厕所建设风貌指引》《斗门区卫生厕所“一村一策”实施方案》,加强政策指引,形成一整套“厕所革命”操作标准。
宣传发动,“厕所革命”理念落地;以奖代补,激发村民改厕热情。
“厕所革命”推进中,斗门区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动员。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深入农村、贴近农民,深入宣传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必要性,充分调动村民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彻底改变“政府在干、群众在看”现象,促使村民实现“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
同时,斗门区采用“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大厕所改造资金“精准投入”。
“村民将户厕和化粪池做好,将可以领取每户4000元的奖励。‘以奖代补’激发出村民改厕的内生动力,也降低了户厕改造的阻力。”该负责人说。
连续两年,斗门区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投入2500万元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帮助5016户水上人家进行户厕无害化改造,完成率达98.3%。
斗门入选全国农村“厕所革命”10大典型范例
“厕所革命”是否彻底,在于能否斩断污水处理这条“尾巴”,在“厕所革命”的推进过程中,斗门觅得了“污水终端处理”的良方。
在最为艰难的户厕改造领域,斗门区围绕厕所污水集中和分散处理两个方案,创新推出三种模式,即:水冲式户厕-村级管网-市政管网-城市污水处理场模式;水冲式户厕-村级管网-村级污水处理站模式;水冲式户厕-三级化粪池-人工湿地生物净化模式。
“这三种模式以各村距离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远近和配套设施建设成本这两个因素为依据。全区还制订了家家有私厕、户户建有三级化粪池、厕所污水有收集、通过生物净化最终排出的水质有保障的斗门‘四有’建设标准。”斗门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在户厕改造上,斗门区采取的做法是:污水通过地下管道引流,利用土壤自然净化和生物科技手段的应用双重降解,在污水渗透到池塘后,又通过水生植物和培养的生物菌,再次净化后安全排放。
“污水的收集方面,在三级化粪池处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次收集净化,相当于进行‘第四次化粪’,彻底去污。这些污水经过处理最终实现水质达到一级b的净化标准,这也意味着,各村的厕所污水已达可排放标准的最优级,接近饮用水的标准。”该负责人说。
莲洲镇东湾村的人工湿地,正是“污水终端处理”良方的具体实践之一。
随着“厕所污水终端处理”模式的成型,斗门区的“厕所革命”进入下半场,由“数量”向“质量”推进。
随着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入冲刺阶段,斗门区自2018年开始、持续近两年的“厕所革命”,今年也迎来了“分水岭”。
6月10日,国家农业农村部、卫生健康委组成联合专家组,会同第三方机构,对斗门区“厕所革命”情况进行现场考核。
“在东湾村实地考核时,我们展示的‘厕所革命’成果,得到了专家组的一致认可。”斗门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国检”之后,斗门区很快就迎来“国评”。就在本月,农业农村部从全国1960多个县市区中评选出全国农村“厕所革命”10大典型范例,斗门区名列其中,斗门区的“厕所革命”走在了全国前列。
破解农村公厕“重建轻管”难题
走进斗门镇南门村,旅游广场上一座岭南风格的公厕颇具特色。
龙船脊,镬耳墙,白墙灰瓦,青砖墙……灌木掩映下的庭院式公厕古色古香,若遇烟雨时节,更添一番趣致。
南门村广场公厕是斗门区旅游公厕建设的缩影。斗门区按照农村厕所使用对象及现实条件进行分类施策,对全域旅游公厕进行了整体提升。
对户厕建设强调简洁、实用,而对村级公厕和景点旅游公厕,斗门区更增加了美观这一要求。
至2019年,斗门区投入了约8500万元提升改造农村公共厕所180座,并将“厕所革命”深入推向乡村旅游景区,按照旅游公厕标准提升改造旅游公厕42座。
在旅游公厕建设中,斗门区主动引入“可变量”,根据各村原始风貌和文化传承,因村施策,厕所采用广府、客家、岭南、简欧等建筑风格,让斗门的村居面貌更加丰富多元。
通过南门村、莲江村等13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建设,斗门提炼出旅游公厕方面可供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相比城市,农村的基础设施在管理上较为落后,旅游公厕存在“七分建、三分管”的短板。
那么在“厕所革命”中,该如何避免农村公厕建设中常有的“重建轻管”问题?
斗门区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着力解决厕所管护和污水处理“重建轻管”问题,保障设施运维到位。
首先, 斗门区将公厕管护作为“三清三拆三整治”主要内容之一,融入村规民约;同时,为强化机制创新,务求“厕所革命”的长效化。斗门区坚持“管收用并重、责权利一致”理念;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各村为公厕配备保洁员队伍,使农村保洁覆盖率达100%;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厕所革命”大巡查,对农村厕所各方面进行全面“体检”,建立完整的农村厕所问题详细台账,逐项销号解决;推行竞争导向机制,健全考核、评比、督导、奖惩等机制制度,斗门区组成5个督导组,每周实地督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次,督查结果全区通报并纳入年度考核。

最新文章

热门内容